雍正朝是清代行政区划变动较为频繁的时期,尤其是直隶州的大量增设与调整,引起了学界的关注。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地缘… 继续阅读杜明鑫:清雍乾年间河南直隶州的增设与调整
分类: 人文知识
袁广阔:考古与文献双重视域下的夏代文字
一、前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在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了纵横交错的主干道路网络、宫城和多进院落的宫室建… 继续阅读袁广阔:考古与文献双重视域下的夏代文字
林兆然:国际领土法理论的英国塑造:历史、影响与反思[节]
一、问题的提出 六十年前,领土问题曾被视为“国际社会法律秩序全部问题的中心”。在全球化的今天,它仍是国际关系中… 继续阅读林兆然:国际领土法理论的英国塑造:历史、影响与反思[节]
王民三:1959—1960年贵州粮政日记
1959—1961年,全国各地普遍发生了饥荒现象,贵州省是饥荒比较严重的省份之一。当时,我任贵州省粮食厅党组书… 继续阅读王民三:1959—1960年贵州粮政日记
王丁:八稯布——中国麻布西传考
一 中国历来以纺织为制造业主干,尤以丝织工艺与产品名扬世界。罗马斯多葛派哲人塞涅卡有句名言,话题本身是从他们主… 继续阅读王丁:八稯布——中国麻布西传考
马永嬴:汉文帝霸陵邑的探索
霸陵邑设置于汉文帝九年(前171),先属太常直辖,后归京兆管理,历新莽、东汉,至曹魏正始年间(240—248)… 继续阅读马永嬴:汉文帝霸陵邑的探索
陈岑:西方现代权利观念的起源——一种观念的集合体[节]
西方现代权利观念的起源是人权理论中的一项重要议题。权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正如路易斯·亨金(Louis Henk… 继续阅读陈岑:西方现代权利观念的起源——一种观念的集合体[节]
马新:春秋战国社会变革中的未变与继承——以村落为中心的考察
春秋战国作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发展阶段,一直备受学界关注,尤其是近代以来,学界更是将其视为重要的变革期与转型期,… 继续阅读马新:春秋战国社会变革中的未变与继承——以村落为中心的考察
杨福泉:纳西族人猴婚配神话刍议
一 洪荒时代,滔滔洪水淹没大地,人类和各种动物都被淹死了,唯一幸免于难的男子曹德鲁若,遵从神谕,向从天上下凡来… 继续阅读杨福泉:纳西族人猴婚配神话刍议
周宏伟:“昆仑”的含义
“昆仑”是我国历史早期的一个重要地名。《尚书·禹贡》中即有“织皮、昆仑,析支、渠搜,西戎即叙”之句,意思是说织… 继续阅读周宏伟:“昆仑”的含义
刘义峰:清华简与《古文尚书》中的傅说形象[节]
傅说是武丁时的相,在商代是可与伊尹齐名的政治人物。后世对傅说的认识主要来自孔传本《说命》和《国语》《史记》等文… 继续阅读刘义峰:清华简与《古文尚书》中的傅说形象[节]
吴佩林:孔府的研究价值、文献系统及其利用之道[节]
孔府,亦称圣府,其空间范畴与群体构成存在狭义、广义之别。狭义语境中,孔府专指位于山东曲阜的孔子大宗府第,其建造… 继续阅读吴佩林:孔府的研究价值、文献系统及其利用之道[节]
王亚楷,李骛哲:图像中的《南京条约》:鸦片战争中英交涉史实新释
1842年8月29日,《南京条约》在英舰“康华丽”号上正式签署,标志着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结束,这在中国近代史叙述… 继续阅读王亚楷,李骛哲:图像中的《南京条约》:鸦片战争中英交涉史实新释
谢光典:京师和万门城:藏文文献中西安地名的变迁与阐释
一 引言 地名在日常生活空间中分布广泛,极为普遍,因此被认为是平庸地理学(b… 继续阅读谢光典:京师和万门城:藏文文献中西安地名的变迁与阐释
桑丁次仁:略论沃嘉同源与宇宙观扭曲
姚浩亮:效仿与变通:民国大法官会议制度及其实践(1946—1949)
一、 引言 大法官会议,是南京国民政府于1947年特设的,专事宪法解释和统一解释法令(以下合称法令解释)的法律… 继续阅读姚浩亮:效仿与变通:民国大法官会议制度及其实践(1946—1949)
Fernanda Pirie:通往法治国家之路:从帝国的秩序到人民的自由
在中世纪,大多数欧洲法院使用民法以及习惯的混合规制体系。在法国,国王要求不同社群将自己的“习惯法”汇总成法典。… 继续阅读Fernanda Pirie:通往法治国家之路:从帝国的秩序到人民的自由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节]
第一章 剿夷与抚夷 第一节 英国请中国订立邦交 第二节 英国人作鸦片买卖 第三节 东西对打第四节 民族丧失二十… 继续阅读蒋廷黻《中国近代史》[节]
蒋绍愚:汉语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王力先生的《汉语史稿》是一部系统研究汉语史的开创性的著作,此书出版于1958年,从此书出版到现在,已经半个多世… 继续阅读蒋绍愚:汉语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李伯重:中国历史“大变局”中的“西方”:16—19世纪中期的西欧四国及其与中国的关系
清同治十一年(1872),清廷重臣李鸿章在一份奏章中说:“臣窃惟欧洲诸国,百十年来,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中国… 继续阅读李伯重:中国历史“大变局”中的“西方”:16—19世纪中期的西欧四国及其与中国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