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帖子
-
-
2025-01-31 11:05 #10117
deepoo
管理员 -
2025-01-31 11:06 #10119
deepoo
管理员2025.1.28,牛津大学发布公报,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已证实在一颗类太阳恒星的宜居带附近存在“超级地球”。这一成果为未来寻找可能适合生命生存的类地系外行星提供了更多线索。
“超级地球”也被称为超级类地行星,是一类巨大的类地行星,通常由气体和岩石组成,其质量可达地球的数倍以上。一些研究人员推测,这类行星拥有与地球相似的板块构造。
这颗新发现的行星被命名为HD 20794 d,质量是地球的6倍,距离地球约20光年,围绕一颗类似太阳的恒星运行。它的轨道位于该星系的宜居带内,这意味着它与恒星的距离合适,其表面能维持液态水存在。液态水是生命所需的一种关键成分。
这颗行星最早由牛津大学物理系研究人员迈克尔·克雷蒂格尼尔博士于2022年发现。克雷蒂格尼尔博士在分析智利拉锡亚天文台的高精度径向速度行星搜索器(HARPS)光谱仪记录的存档数据时,发现了一个候选系外行星信号,但由于信号微弱,无法确认其具体来源。
为验证这一信号,一个国际研究团队分析了HARPS及同样位于智利的岩石态系外行星和稳定光谱观测阶梯光栅光谱仪(ESPRESSO)在过去20年里记录的高精度数据。研究人员表示,要将行星信号与背景噪声和仪器差异区分开来,需要先进的处理方法和细致的分析。通过结合两台仪器的结果,研究人员最终证实了这颗“超级地球”的存在。
研究人员表示,尽管这颗行星位于相关星系的宜居带,但现在判断它是否能孕育生命还为时过早。与大多数行星不同,HD 20794 d的轨道不是圆形的,而是椭圆形的。这使得它与恒星的距离会有较大变化,即在一个运行周期内会从宜居带的外缘移动到内缘。不过,研究人员认为,HD 20794 d将为未来探测太阳系外生命迹象的太空项目提供宝贵的测试案例。
研究报告已发表在新一期国际期刊《天文和天体物理学》杂志上。
-
2025-08-03 11:51 #12527
deepoo
管理员2025年7月31日发表于Cell的一项研究发现,约900万年前,野生番茄植株与南美洲类似马铃薯的近缘物种在自然条件下发生杂交,最终孕育出现代马铃薯。研究还指出,这场古老的进化事件触发了块茎的形成——这种埋于地下的膨大结构能储存养分,常见于马铃薯、山药、芋头等植物。
论文通讯作者、中国农业科学院黄三文表示:“我们的研究揭示了物种间的杂交事件如何触发新性状的进化,从而催生更多新物种。我们终于解开了马铃薯起源之谜。”
从形态学看,现代马铃薯植株与智利3种无块茎的类马铃薯物种——Etuberosum属植物几乎完全相同。然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马铃薯与番茄的亲缘关系更近。
为解决这一矛盾,研究团队分析了450个栽培马铃薯基因组及56种野生马铃薯物种的基因数据。他们发现,每一种马铃薯均含有来自Etuberosum和番茄的稳定、平衡的遗传物质,这表明马铃薯源于两者之间的古老杂交。
尽管Etuberosum与番茄如今已是截然不同的物种,但它们在约1400万年前仍拥有共同祖先。即便在分化约500万年后,两者仍能成功杂交,并在约900万年前孕育出最早具备结薯能力的原始马铃薯植株。
研究团队还追溯了马铃薯关键块茎形成基因的起源,这些基因由双亲的遗传物质组合而成。他们发现,SP6A基因(如同一个主开关,指示植物何时开始形成块茎)来自番茄亲本一方;而另一个重要基因 IT1(负责调控地下茎生长,最终形成块茎)则来自Etuberosum亲本一方。若缺少其中任何一个基因,杂交后代都无法形成块茎。
这一进化创新与安第斯山脉的剧烈隆起几乎同步发生,当时正不断出现新的生态环境。凭借地下块茎储存养分,早期马铃薯得以迅速适应环境变化,在高山恶劣气候中生存下来。块茎还让马铃薯植株无需种子或授粉就能繁殖——只要块茎上发芽,就能长成新的植株。这一特性使它们得以迅速扩张,在中、南美洲从温和的草原到高寒的草甸等各种生态位中扎根。
“演化出块茎,让马铃薯在严酷环境中获得了巨大优势,促成了新物种的爆发式出现,也造就了今天我们看到的丰富多样的马铃薯。”黄三文说。
-
-
作者帖子
- 哎呀,回复话题必需登录。